環保部認定39個項目環評"不合格"、
記者從權威渠道獨家獲悉,截至今年11月底,環保部批準項目環評文件262個,總投資達1.34萬億元。環保部從嚴控制“兩高一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項目,對總投資2000多億元的39個項目退回報告書、不予批復或暫緩審批。在“不合格項目”中,交通運輸建設項目占比近半。
糾結:鐵路地鐵機場碼頭均被環保部點名
從鐵路到地鐵,從機場到碼頭……南開大學戰略環境評價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副教授吳婧向記者細數今年以來幾個備受關注的交通項目環評。
“因違反環境影響評價程序,環保部先后叫停了膠濟客運專線、津秦客運專線、無錫市城市快速軌道2號線工程,還暫緩審批或退回了改建鐵路包蘭線銀川至蘭州段擴能工程、改建鐵路華東二通道合肥至杭州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新建鐵路貴陽至廣州線調整工程、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11號線工程、北京軌道交通燕房線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吳婧說道。
記者根據公開資料統計顯示,因項目變更部分未重新報環保部批準,擅自開工建設,環保部分別向廣東省機場管理集團公司潮汕機場建設工程指揮部、東莞市東洲國際石化倉儲有限公司、津秦鐵路客運專線有限公司、無錫市軌道交通發展有限公司等單位下發、向社會公布了《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
此外,在去年底下發《責令改正違法行為決定書》的基礎上,今年4月,環保部向膠濟鐵路客運專線有限責任公司下發、向社會公布了《督促履行通知書》。該通知措辭罕見地提及“法院強制執行”:“我部督促你公司于2011年5月31日前……停止使用改建鐵路膠濟線增建四線工程。你公司逾期不履行的,我部將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公開資料顯示,在交通運輸項目中,碼頭建設項目今年“不合格”宗數接近兩位數,涉及中電投、華能、中石化、中石油等眾多央企。11月當月,僅在舟山一地,因該港區碼頭布局過密、規模過大,重大溢油事故防范及應急能力不足等因素,環保部先后暫緩審批寧波大榭中油二期油品碼頭工程、舟山外釣島光匯萬噸級油品碼頭工程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環保部當月還退回了湛江港-鐵山港原油管道工程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12月14日,汕頭港廣澳港區二期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也被環保部退回。
解讀:環境敏感點成項目“不合格”高發地
“由于環境影響評價是規劃審批和項目開發建設的前置程序,因此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就集中體現在了環評與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之間。這種矛盾的發展和激化在交通領域尤其明顯。”吳婧說道。
吳婧解釋稱,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日益擴大,最近10多年,交通投資占G D P的比重由過去長期的1%~2%大幅提高到8%~10%。“在工業領域紛紛制定節能減排目標之時,交通領域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增速難以控制,實際上處于失控狀態。”吳婧說。
“交通運輸建設項目占到今年環評‘不合格項目’近半,帶有一定的周期性色彩。事實上,相對于電廠、煤廠等工業項目,交通運輸項目的環境影響要小得多。”交通部某下屬單位一位交通環評專家解釋稱“許多地方項目為了在‘十二五’內完工甚至投入使用,必須在‘十二五’前半期開展前期工作,因此今年作為‘十二五’開局之年,可能是環評送審的高峰期,送審宗數多了‘不合格’宗數也就多了。” 上述交通環評專家也指出,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項目趨于飽和,新建項目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因此更容易遇到一些地形復雜地區,或者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生態環境更加敏感、脆弱。“隨著‘十二五’期間國家環評門檻日益提高,今年‘不合格項目’增多的情況還會再出現。”該專家預計。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中國工業經濟學會理事趙堅認為,許多交通運輸項目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已完成。該項目分別獲得環保部、國家發改委審批通過后,如果又偷偷變更設計方案,就容易出現“偷梁換柱”、環評違規的情況“這背后是地方政府對工期的特殊要求。”趙堅表示。
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原司長、巡視員牟廣豐向記者表示,有些交通運輸項目是線性工程,部分項目還涉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區,公路、鐵路、軌道交通噪聲和振動問題也日漸突出。“交通運輸建設項目‘不合格率’增高,對老百姓來說是一件好事。”牟廣豐說。
展望:環保部首提企業環評限批
在日前閉幕的2012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強調,對于沒有認真兌現環評承諾,造成較大環境風險和環境影響的地區和企業集團,堅決實行限批措施。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資源環境所所長徐洪磊解讀道“這應該是在區域和行業限批之外,環保部首次提到‘企業集團環評限批’,對央企等大企業有很強的震懾作用。”上述交通部交通環評專家對此表示,采取“限批”這種牽連性的政策,實屬無奈之舉,因為有些地方、企業在環評方面出現“兩張皮”,不兌現承諾。
周生賢還指出,明年要突出抓好重要航道建設等三個方面的規劃環評。上述交通環評專家表示“《交通運輸‘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全面加快內河水運發展。航道作為內河水運的基礎設施,‘十二五’將獲得整治和升級改造,可能與水生態系統保護、飲用水源安全產生一些矛盾。”
該專家透露,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經國家發改委批準,有10多條河道啟動規劃環評程序,并報送環保部,環保部對生態影響仍然比較謹慎,部分規劃被退回報告書或暫緩審批。
吳婧表示:“在制度層面,環評被視為環保部門對其他部門行政權限施加的一種外部障礙;在操作層面,規劃環評過程與決策制定過程分離,成為滿足法律要求而實施的一種行政程序,而難以對決策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當然這個問題的根源涉及文化傳統、決策模式、行政體制等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并非只靠環評自身的改善就可以解決。”
企業和項目如何更好地通過項目環評?交通部一位多次參與交通項目環評咨詢的專家建議,首先,技術工藝選擇、環保措施設計等環評報告編制工作要做得更加充分;其次,在環評報告實施過程中,要改變過去“環評是環評、建設是建設”的割裂局面。
明年哪些地方會成為“環評不合格高發區”“明年在生態敏感區、生態屏障地區,或者排污總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的地區,更容易出現交通運輸項目環評‘不合格’的情況。比如渤海灣地區等。”該專家預計,隨著明年環評門檻不斷提高,在可行性研究階段,交通運輸項目有可能面臨更長時間的研究、論證甚至審查,有可能會影響工期。 |